5月10日,以“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教育根基之学校行动”为主题的成都市第三批校长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成功举办。作为其平行论坛之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论坛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也如期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师齐聚一堂,共议“数智化赋能高质量人工智能教育”。
本次活动由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郑刚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四川云教”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联盟成员学校,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推广辐射联盟学校,四川省李笑非名校长鼎兴、卓越工作室,成都高新区李笑非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学校,四川省易国栋名校长鼎兴、卓越工作室成员学校,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学校,成都高新区信息科技教师发展基地共同体学校、成都高新区郑长宏·夏小刚科创教育特色教师工作室以及来自省内外各友好学校的领导及老师代表。
书记致辞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李笑非首先对莅临现场的专家、领导、嘉宾和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从人工智能技术如ChatGPT和Sora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谈起,简要介绍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立足课程建设,聚焦教学实施,融合活动创新,提升教师素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全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李书记谈到,愿和大家携手并进,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探寻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路径,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专家报告
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曹晟教授带来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专题报告。他指出,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智慧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正不断改变教育领域。曹教授强调了AI辅助教育的优势,如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智能化练习系统等,这些技术和平台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他预见教师角色将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并预测教育资源将更注重整合的效率性和全面性,通过AI技术创造出丰富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袁中果老师作主题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构建》的报告。袁老师从政策、课程、评价、平台、环境、师资六个方面重点介绍了人大附中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人大附中重视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下的课程和教材修订工作,并推动教学改革与跨学科学习,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成效。学校拥有一支专业背景深厚且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并定期举办人工智能周活动。这些措施共同体现了人大附中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全面策略和创新方法。
主题分享
重庆南开两江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雷扬老师带来主题分享《课堂新关注:数字化》。雷老师提到了数字变革与世界的未来,提出传统课堂形式同质化的问题,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提出了数字化解决的方式。在课前设计中,针对记忆性目标和理解性目标设计不同的数字化使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相关模型分析授课内容,为教学过程提供精准指导;在课后,融合人工智能模型分析学生作业,旨在提升课堂质量。
成都七中物理教研组吴春晓老师做关于《大模型赋能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的主题分享,吴老师分享了在大模型赋能物理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吴老师分享和演示了大模型助力学科资料检索、辅助信息加工、人机协同创新的三层实践方式,最后通过实践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亟需的五个关键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梳理需求的能力、辩证和创新的能力、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副主任、教研组长夏小刚老师带来《学校整体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的主题分享,夏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案例提出了学校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五个核心策略: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以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区域联动增强创新活动、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以及优化学习空间的全域整合。通过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他们面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技能。
本次论坛汇聚了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未来趋势。通过主题报告、实践分享等形式,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教育的可能性与挑战,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关键路径,让未来的教育充满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太阳集团tyc9728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