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上午,成都市第三批校长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集团首届教育研讨会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17届教育研讨会科学学科研讨活动在成都七中初中天和学校举行。活动特别邀请到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郑达钊,成都高新区物理教研员舒冬莅临现场指导。本次活动由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天环校区物理教研组组长赵静主持。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物理教研组长赵静老师主持
第一堂课是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查亚利老师带来的化学课,课题为《基于二氧化碳性质探究其吸收方法——保护珊瑚礁》。查老师巧妙设计了三个紧密相连的教学活动。首先,学生依据前置学习成果展开小组合作,分享《拯救珊瑚礁》行动方案。随后,查老师借助两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带领学生认识CO₂的部分性质,进而了解并评价实验室吸收CO₂的方法,使学生领悟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最后,学生们通过实践分享活动,进一步完善《拯救珊瑚礁》行动方案,实现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节课教学活动的设置不仅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方面实现有机统一,助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第二堂课是由成都七中初中天和学校的高菊阳老师执教的物理课《灯泡的电功率》。高老师以“太空下的万家灯火”为情景导入,随即设计了三个与电功率相关的趣味演示实验。激起了学生对“灯泡亮度与电功率存在何种关联?”的探究热情。为答疑解惑,学生们进行了“测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剖析,学生们得出灯泡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的结论,进而领悟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内在联系。整堂课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还增强了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第三堂课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锦城校区彭娅林老师讲授的生物课——《重历光合作用发现史》。彭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红薯生长发育过程,促使他们留意植物生命活动于生产生活里的实际价值。接着,让学生运用单一变量法,去探究与认知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再整合实验结果构建出光合作用的模型。最终,借助光合作用原理,阐释红薯植株增重的根源。经由本节课的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基于证据展开逻辑推理、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科学探究水平。
最后,郑达钊老师对三位老师的授课进行了现场点评。郑老师对这三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三位老师的课都具有以下亮点:能够巧妙创设与课题紧密相连的生活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逻辑严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数智赋能”这一教育新趋势,郑老师指出,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应该思考需要引入什么样的新技术进课堂为教学赋能,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建模、演绎”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创新。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太阳集团tyc9728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