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成都高新区学校科创与信息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4年12月16日,成都高新区信息科技教师发展基地联合郑长宏·夏小刚科创教育特色教师工作室,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开展聚焦核心素养的学校科创与信息科技教育实施路径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工作室领衔人、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主任、教研组长郑长宏老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成都高新区信息科技教师发展基地联席主持人、信息科技教师和郑长宏·夏小刚特色教师工作室成员、学员。
科创教育案例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科创教育案例分享环节精彩纷呈。由成都金苹果公学的温龙飞老师、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的李彦娜老师以及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的刘金华老师带来了一场关于科创教育的思维碰撞与实践分享。
温龙飞《“双减”背景下,“科学+”的实施策略》
温龙飞老师分享交流了金苹果公学在科学课程上的创新实践。他强调,学校科学课程为学生科创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家校紧密合作,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创实践,形成了全员参与、以大带小的良好氛围。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每位学生都能在科创之路上有所收获和成长,展现了学校科创教育的成果。
李彦娜《发现 探索 创新》
李彦娜老师分享了学校在科创教育方面的多项举措。学校致力于打造科技馆式学校,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推进AI+全学科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学科融创少科院体系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这些举措使得学校年度科创教育成果显著,学生在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中,科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金华《学科交融赋新能,综合实践育素养》
刘金华老师从数学学科角度分享了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他谈到,案例立足数学学科本位,既有数学知识的纵深,凸显数学底色,又有其他学科的延伸,彰显学科关联。通过融合科学、信息科技教育,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这一创新实践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新教材·新实践
在信息科技新教材教学案例分享环节。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肖玲老师与成都市天府实验学校北区分校的张艺与老师携手,为与会者带来了信息科技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思考。
肖玲:《互联网模块课程内容实践分享》
肖玲老师深入探讨了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方法革新。她细致地从课标分析、教材解读、教学模式创新及项目主题设计等多个维度展开,着重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数智时代必备素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肖玲教师采用微任务教学模式,巧妙融合实际案例与仿真实验,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还深刻体现了团队合作与学生反馈在教学持续优化中的核心价值。此外,她积极倡导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旨在培养出能够应对智能社会挑战的时代新人。
张艺与:《初中信息科技教材分析》
张艺与老师从成都市天府实验学校北区分校的实践出发,分享了七年级信息科技新教材的使用心得。她首先概述了新教材的整体使用感受,随后深入单元内部,对新旧教材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新教材在内容编排、知识点覆盖等方面的显著进步。张艺与老师结合个人信息保护主题课例,阐述基于新教材的单元教学实践,分享了相关教学资源,为与会教师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参考。
“智能体”初体验
郑刚:《智能体建构与体验》
成都高新区信息科技教师发展基地主持人、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郑刚引领大家探索了市面上几款性能卓越、易于上手的智能体产品,为老师们打开了智能科技应用的新视野。随后,他演示了从零开始创建个人智能体的全过程,并详细讲解了智能体的训练方法与技巧,让老师们对智能体的构建有了直观而深入的理解。紧接着,郑刚老师组织了一场体验活动,带领老师们亲身体验智能体如何为日常生活带来便捷。通过一系列实战演练与互动环节,老师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高效地与AI进行互动,还掌握了融入智能体元素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在活动的尾声,工作室领衔人郑长宏老师对本次研讨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新教材中融入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学习内容,是因为这些技术是构建未来智慧社会的关键基石。互联网如同四通八达的道路,让我们的信息和知识畅通无阻;物联网则连接万物,让设备和系统协同工作;而人工智能则赋予了这些“硅基体”以智慧生命,与“碳基体”生物和谐共生。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区内各中小学科创、信息科技教师们深刻意识到,要紧跟时代步伐,将这些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培育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引领者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太阳集团tyc9728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