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
在教育的广袤版图中,学校、家庭与社会绝非孤立的 “点”,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当下孩子的成长环境日趋多元复杂,单一主体的教育力量已难满足时代需求。2024年11月28日,成都市第三批校长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集团首届教育研讨会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17届教育研讨会之德育分论坛“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创新”,在天环校区音乐厅隆重举行。
在本次论坛上,专家讲座与圆桌会议两大板块重磅登场,汇聚各方智慧,共商协同育人之道,旨在为孩子成长、教育革新与社会发展再添助力。
成都市第三十八中学校副校长唐彧翀老师主持本次论坛。
理论深耕,实践领航
成都七中年级组长熊洁老师,带来《聚焦成长,协同共育——家委会助力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报告。熊老师从建立组织,搭建家校沟通平台;规范运作,厘清家校权力职责;协同育人,丰富班级教育活动三个方面,深度挖掘家委会这一班级成长中的 “隐藏力量”,畅谈有效凝聚家长智慧,为班级发展添砖加瓦的有力举措。
成都泡桐树中学副校长王其明老师,以《圆心·协同·共赢:共筑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高效生态系统》为题做主题发言。新时代教师,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泡桐树中学打破传统班级建制,以走班制,全员育人的尝试回应了时代需求。用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方式,广泛链接社会各类资源,汇成育人的强大合力。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学生成长中心主任何鑫老师,以《创新协同模式,共育时代新人》为题,分享了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领域的新尝试:构建科学的家校合作,形成适切的校社共育,强化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校主导权,唱响时代主旋律,通过多元探索,多元推进,收获多元成果。
重庆市巴蜀中学学生处副主任李孟雨老师,分享《系统性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课,赋能教育新质生产力》。巴蜀中学通过“一核”引领,“三翼”同频,最终形成“五化”共进的协同育人模式。李老师还重点介绍了学校“三跨五联架虹桥”的特色课程设置,让教师跨项,家长跨界,实现育人的合力跨跃。
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院长张明老师,做《健全协同机制,提升育人合力》的主题发言。张老师介绍了武侯区党委及政府,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多项举措:举行“家长学堂”更新父母教育理念,打造实践基地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开发通识型家校共育课程,线上线下双线融通发力,以爱润家,共育未来。
圆桌之约,碰撞思想
来自校家社企各方代表,圆桌对话,围绕多个问题畅所欲言。与会嘉宾有成都大学教授、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华锦老师,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院长张明老师,智算云腾(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发展部负责人梁爽女士,家长代表唐多先生,学校代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孙余老师。
刘华锦教授担任圆桌论坛的主持人。
家长代表唐多先生,针对目前流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发表了看法,并谈及了自己对孩子未来规划的引导,他认为关注习惯培养,通过身教激发孩子成长内驱力,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
学校代表孙余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刚刚结束的立志成才集中教育活动,学校充分调动家长资源,为孩子提供了60多种不同行业的岗位体验。同时也希望能借助社区和企业的力量,共建更好的数字平台,实现充分联动。
社区代表张明院长,强调社会教育必须保持连贯性,一致性,系统性,才能为校家社共育提供持续助力。
企业代表梁爽女士,介绍了科技企业在为家庭教育赋能方面的尝试。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将是生产力工具改变的开始,对教育的改变是发展必然趋势,她希望能用企业的力量,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土壤,让校家社企四方的合作更加紧密。
在教育的征程中,校家社协同发力,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是祖国未来对今天教育的期待。只有三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建共育,奔赴美好未来。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太阳集团tyc9728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